NEWS
趙之謙行書作品具有以下特點:
- 融合碑帖:
- 兼取碑帖之長:趙之謙的行書將北碑的方整渾厚與帖學的靈動婉轉相融合。如在筆法上,既有篆書的婉轉,又有隸書用筆的波磔與結體的寬博,還蘊含北碑的方整渾厚;在結字方面,呈現出橫勢開張的特點,與帖學重視縱勢不同,更多體現出北碑遺韻,像 “風”“開”“足”“隱”“晚” 等字呈橫向扁平狀,拉開了字內空間,給人以寬博開闊之感。
- 碑帖筆法自然天成:他能把森嚴方樸的北碑,用宛轉流麗的筆法自然地寫出,使碑體的剛健與帖學的流暢相得益彰,例如其行書作品中,線條既有著北碑的骨力,又不失帖學的韻味,達到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。
- 用筆特點:
- 筆鋒婉轉靈活:他善于運用流利婉轉的筆鋒來表現書法的韻味,使點畫富有變化和表現力。比如起筆、收筆的動作豐富多樣,有逆鋒、側鋒入紙,收筆時轉鋒順勢而出,形成獨特的斜切面等,像 “香” 字的橫畫、豎畫以及 “簃” 字的撇畫、捺畫等的寫法,都體現了他對筆鋒的極強駕馭能力,用筆剛中寓柔,北碑風格盡顯。
- 中側鋒并用:書寫時中側鋒兼施,使得線條方中帶圓,率真而又穩重流暢,在小幅作品中這種用筆特點尤為明顯,讓作品既具有碑的古樸渾厚,又有帖的靈動自然。
- 線條變化豐富:注重線條的粗細、輕重、緩急等變化,通過這些變化來營造出作品的節奏感和韻律感。例如在一些長線條的行筆中,會有起伏律動,如 “遽”“菊”“圓”“色” 等字的長線皆有起伏變化,強化了篆籀氣息,使線條渾厚而富有韌性。
- 結字巧妙:
- 橫勢開張:結字以橫勢為主,字體多呈扁平狀,打破了傳統帖學中縱勢為主的結字方式,給人以大氣磅礴之感,增強了作品的視覺沖擊力。
- 疏密對比強烈:擅長營造空間的疏密對比,將 “疏處可走馬,密處不可通風” 的空間處理手段運用得恰到好處。有的字內空間疏朗,如 “愛” 字上密下疏,“澹” 字左疏右密等;有的字與字之間間隔拉大,形成疏密相間的布局,如 “賞歡”“辱裊”“歌晚” 等字組之間的間隔有意拉大,與鄰近的行列形成鮮明對比,使章法變化豐富,無平鋪直敘之感。
- 軸線連綴靈動:從字的軸線連綴情況看,呈現出跳擲騰挪、正欹相倚的特點,即使單字軸線間或斷裂,也往往是軸線連綴節律的休止符,只會使連綴形式多變,而不會損傷作品本有的節奏感。并且相同方向(左傾、右傾、居中)的軸線不會出現在連續的三個字中,他利用碑學貫穿行氣特有的方法 —— 運用軸線的擺動,化板滯為靈巧,通過字內、字外空間的變化營造出雄渾而多變的特點。
- 墨法獨特:總體用墨濃淡結合,通篇用筆飽蘸濃墨,并無明顯的墨色對比,偶見的幾處枯筆,僅出現在單字的筆畫書寫中,并不以整體單字的飛白來獲得明豁的視覺效果。但結字的 “疏可走馬,密不透風”,很大一部分是由墨法來輔助完成的,有諸多字用濃墨體現墨的塊面感,如 “玉”“金”“暝”“野”“華” 等字。出現在單字間的筆畫飛白,不僅豐富了通篇的墨色變化,也表現出行筆運動中的跌宕起伏,在調轉筆鋒的行進中,使線條凝重蒼勁,如 “修”“簫”“曙” 等字,讓人能體味到 “將濃遂枯、帶燥方潤” 的韻味。
- 風格鮮明:其行書作品風格個性鮮明,大氣磅礴,既有著深厚的傳統功底,又展現出創新精神和獨特的藝術審美,在清代書壇獨樹一幟,對后世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